跳跃表

这是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的故事……
咱们需要做一个拍卖行系统,用来查阅和出售游戏中的道具。
拍卖行的商品总数量有几十万件,对应数据库商品表的几十万条记录。
如果是按照商品名称精确查询还好办,可以直接从数据库查出来,最多也就上百条记录。
如果是没有商品名称的全量查询怎么办?总不可能把数据库里的所有记录全查出来吧,而且还要支持不同字段的排序。
所以,只能提前在内存中存储有序的全量商品集合,每一种排序方式都保存成独立的集合,每次请求的时候按照请求的排序种类,返回对应的集合。
比如按价格字段排序的集合:
比如按等级字段排序的集合:

拍卖行商品列表是线性的,最容易表达线性结构的自然是数组和链表。可是,无论是数组还是链表,在插入新商品的时候,都会存在性能问题。
按照商品等级排序的集合为例,如果使用数组,插入新商品的方式如下:
捕获
如果要插入一个等级是3的商品,首先要知道这个商品应该插入的位置。使用二分查找可以最快定位,这一步时间复杂度是O(logN)。
插入过程中,原数组中所有大于3的商品都要右移,这一步时间复杂度是O(N)。所以总体时间复杂度是O(N)。

如果使用链表,插入新商品的方式如下:
捕获
如果要插入一个等级是3的商品,首先要知道这个商品应该插入的位置。链表无法使用二分查找,只能和原链表中的节点逐一比较大小来确定位置。这一步的时间复杂度是O(N)。
插入的过程倒是很容易,直接改变节点指针的目标,时间复杂度O(1)。因此总体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(N)。

这对于拥有几十万商品的集合来说,这两种方法显然都太慢了。

什么是跳跃表

这时候,可以用到跳跃表这种数据结构。
跳跃表是一种基于有序链表的扩展,简称跳表。
跳表利用类似索引的思想,提取出链表中的部分关键节点。比如给定一个长度是7的有序链表,节点值依次是
1->2->3->4->5->6->7->8。那么我们可以取出所有值为奇数的节点作为关键节点。
捕获
此时如果要插入一个值是4的新节点,不再需要和原节点8,7,6,5,3逐一比较,只需要比较关键节点7,5,3.
捕获
确定了新节点在关键节点中的位置(3和5之间),就可以回到原链表,迅速定位到对应的位置插入(同样是3和5之间)。
捕获
现在节点数目少,优化效果还不明显,如果链表中有1W甚至10W个节点,比较次数就整整减少了一半!
这样做法虽然增加了50%的额外的空间,但是性能提高了一倍。

不过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。既然已经提取出了一层关键节点作为索引,那我们为何不能从索引中进一步提取,提出一层索引的索引?
捕获
有了2级索引之后,新的节点可以先和2级索引比较,确定大体范围;然后再和1级索引比较;最后再回到原链表,找到并插入对应的位置。
当节点很多的时候,比较次数会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。
当节点足够多的时候,不止能提出两层索引,还可以向更高层次提取,保证每一层是上一层节点数的一半。
至于提取的极限,则是同一层只有两个节点的时候,因为一个节点没有比较的意义。这样的多层链表结构,就是所谓的跳跃表

跳跃表的插入

当大量的新节点通过逐层比较,最终插入到原链表之后,上层的索引节点会渐渐变得不够用。这时候需要从新节点当中选取一部分提到上一层。跳跃表设计者采用了一种有趣的办法:抛硬币。也就是随机决定新节点是否提拔,每向上提拔一层的几率是50%。
我们仍然借用刚才的例子,假如值为9新节点插入原链表。
捕获
因为跳跃表删除和添加的节点是不可预测的,所有很难用一种有效的算法来保证跳表的索引分部始终均匀。
随机抛硬币的方法虽然不能保证索引绝对均匀分布,却可以让大体趋于均匀。

总结一下,跳跃表插入节点的流程有以下几步:
新节点和各层索引节点逐一比较,确定原链表的插入位置。O(logN)

把索引插入到原链表。O(1)
利用抛硬币的随机方式,决定新节点是否提升为上一级索引。结果为“正”则提升并继续抛硬币,结果为“负”则停止。O(logN)
总体上,跳跃表插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(logN),而这种数据结构所占空间是2N,既空间复杂度是 O(N)。

跳跃表的删除

删除操作比较简单,只要在索引层找到要删除的节点,然后顺藤摸瓜,删除每一层的相同节点即可。
如果某一层索引在删除后只剩下一个节点,那么整个一层就可以干掉了。还用原来的例子,如果要删除的节点值是5:
捕获

总结一下,跳跃表删除节点的步骤:
自上而下,查找第一次出现节点的索引,并逐层找到每一层对应的节点。O(logN)
删除每一层查找到的节点,如果该层只剩下1个节点,删除整个一层(原链表除外)。O(logN)
总体上,跳跃表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(logN)。

跳跃表与二叉查找树的区别

跳跃表的优点是维持结构平衡的成本比较低,完全依靠随机。而二叉查找树在多次插入删除后,需要rebalance来重新调整结构平衡。